从年卖10亿到「失宠」,自热锅没能革掉利便面的

 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6-18 11:11

几年前,随着“独身经济”“一人食”等看法的兴起,利便速食产物后浪辈出,利便米线、螺蛳粉、自热暖锅、拉面、酸辣粉……一时间群雄并起,映衬着“暮年迈”利便面成了斜阳余晖。

从供应侧来看,在餐饮零售化的大趋势下,食物工业化历程加速生长,越来越多原本只能在门店里吃到的鲜味,只需在家冲泡或简朴蒸煮即可享受,产物种类也不停扩容。

供销两头携手发力,叠加消费升级这股势不能挡的浪潮,让利便速食行业迅速成为“千亿产业”的代表,新锐品牌也不停涌入。

然而,没想到的是,短短几年利便速食行业又“换了人世”,性价比成为消费的要害词,年轻人最先学着盘算价钱是否与价值划等号,于是价钱堪比外卖,价值感上却没能与外卖拉开差距的利便速食最先降速。

品牌也不再高歌猛进,融资6轮的自嗨锅“负面缠身”,袭击“新型利便食物*股”的阿宽食物上市折戟,几年前融资各处着花的故事也成为历史。

反倒是利便面,依然是行业大拿,还不停涨价,归结起来无非是价钱与价值感相配,虽然“物不美”,但至少价钱“真的廉”,性价比没失衡,就依然能被下单。

时间会重锤一切在消费行业试图上演“推翻”戏码的企业,不外,消费行业也足够慷慨,虽不能支持一鸣惊人的叙事,但总能包容慢火熬粥的生长。

千亿级的规模不是空穴来风,也总有企业能在急流中站住脚跟,就像利便速食食物自己,也早已成为餐桌上的通例选项。

01

网红之命

曾经,当被问起自嗨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时,首创人蔡红亮说“自嗨锅,是我的一辈子。”

为了让这句话更笃定,他不惜借用曾经创下的百草味作为对比,坦言,已往创业一样平常做到七成,也就是腰部位置,就会退出来,言外之意,“这次我要押上一切。”

上一个把余生押在一件事上的照样雷军,而雷军已然兑现当初的誓言。自嗨锅却没这样好的命,它曾大红大紫,但又昙花一现,蔡红亮想用一辈子来赌,现在看来一辈子显然太长。

自嗨锅的转折点在2022年,那年618天猫利便速食/速冻食物榜单中,自嗨锅排在20位。

在那之前,自嗨锅因3年完成5轮融资广为人知,背后站着经纬创投、华映资源等着名投资机构,估值一度到达75亿元。

2023年3月,莲花康健曾试图收购自嗨锅母公司部门股权,透过投资意向书以及对上交所问询的回复函,自嗨锅的真实收入才浮现在市场眼前:

2020年-2022年,自嗨锅营收划分为9.58亿元、9.92亿元、8.2亿元,归母净利润划分为-1.5亿元、-3.1亿元以及0.19亿元。虽然扭亏为盈,但卖不动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
此次生意中,自嗨锅母公司的整体估值在15亿元至30亿元之间,较*期近乎腰斩。但历经5个月,莲花康健照样放弃了已经“廉价不少”的自嗨锅。

随后两年自嗨锅最先负面缠身,先是用广告侮辱死者,后又遭遇搭客在高铁吃自嗨锅被乘务员阻止一事,2024年最先,被执行、谋划异常、股权冻结等坏新闻更是接踵而至。

自嗨锅的由盛转衰并非独例。2023年,袭击“新型利便食物*股”的阿宽食物终止了上市历程,招股书显示,2020年,其自热食物的营收占比为7.53%,2022年直接下降至0.24%,营收从8115万元锐减至285万元。

整体来看,2020年-2022年,阿宽食物营收划分为10.7亿元、11.7亿元和11.8亿元,营收增速划分为8.9%和0.6%,下滑趋势显著。

数据显示,阿宽食物前20大经销商收入合计从2021年的2.2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.9亿元,其中1亿元规模以上和5000万元-1亿元规模之间的经销商收入均有下滑。

分渠道来看,将新型利便速食捧红的线上渠道则是重灾区。2023年线上经销收入为1.9亿元,同比下滑29%;电商自营收为2.1亿元,同比下滑19%。

详细到平台,淘系和抖音两大平台2020年合计2亿元营收,占比为76%;2023年锐减至1.2亿元,占比为57%。有意思的是,拼多多取代抖音成为第二大平台,营收增速超100%。

自营店肆的统计数据也能反映一二。2020-2022年,阿宽食物自营店肆的活跃用户量从537.56万人一起下滑至273.92万人,靠近腰斩。

从行业大盘来看,马上赢数据指出,2024年一季度利便面在利便速食大盘的市占率靠近40%,同比增进3.14%,除酸辣粉之外的新兴品类,市占率却均有下滑,且均未跨越5%。

口味更厚实、品质更康健的新兴利便速食,并未能如愿实现对利便面的“革命”,康师傅、统一、今麦郎、白象,这四家利便面巨头,现在依然是利便速食领域瞠乎厥后的存在。

在速食物牌“生涯之间”首创人李潮干看来,利便面乐成的要害在于遇上了线下渠道扩张的盈利,“康师傅、娃哈哈起身时,渠道进入成本低,但现在的新品牌想进线下渠道难度太高了。”

时代盈利赋予了康师傅们伟大的规模效应,用规模摊薄成本成为老品牌的生计哲学,即便一桶利便面零售价不到5元,它们依然能赚到新品牌难以企及的利润。

“行业里有个‘3倍订价法’的不成文规则,即售价是成本的3倍,利便面完全可以实现,一块面饼三包料相对容易做到,但新品牌能做到1倍就不错了。”

02

价不符实

利便速食介于餐饮与食物之间,差异化是新品类得以生根的需要条件,而兼具餐饮和食物双重属性的特征,赋予了利便速食差异化的品类定位。

与此同时,在价钱带上,新式利便速食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市场空缺,即介于外卖与传统速食之间。

马上赢数据指出,除利便面外,酸辣粉、利便米线/米饭、自热暖锅/米饭、螺蛳粉几大品类的均价基本在5元-20元之间,与外卖与利便面形成了错位竞争。

不仅云云,新式速食一方面填补了利便面产物厚实度单一的问题,给消费者提供了消费升级的可选项;另一方面填补了外卖在配送时长、平安性,以及部门品类难以外卖化的不足,好比粉面外卖,由于汤水星散导致口感变差。

更主要的是,相比于餐饮业只能服务于门店周围有限的客群,利便速食因具有零售属性,得以无界限地延伸笼罩半径,规模天花板远高于餐饮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实现了错位竞争,而且更具想像空间的新式利便速食,何以在短短几年就履历了大起大落,以至于现在面临当初看不上的利便面,还难以望其项背呢?

周星驰、小杨哥「折戟」抖音短剧

首先,不能否认的是,利便速食吃到了疫情的盈利,受囤货风潮影响,利便速食迅速走红,尤其是通过电商渠道走红的品牌,短短几年就占有了头部职位。

好比空刻意面,据魔镜数据,2020、2021、2022年空刻线上GMV划分为2.4亿元、4.6亿元、12.8亿元。

但随着疫情的竣事,以及电商大盘增速企稳,倚靠线上快速发家的空刻意面最先“冷却”,宝立食物2023年财报指出,以空刻意面为主的轻烹解决方案品类,营收增速为1.9%,而2022年是76.8%。

另一方面,利便速食自己门槛不高,这也给了价钱战滋生的土壤。李潮干告诉观潮新消费(ID:Tidesight),早年间他经销酸辣粉品类时,售价在30-40元/箱,但因地处河南,无论是人力、原质料照样加工,成本都不高。

“价钱战很快就打起来了,*的时刻9.9元/箱,甚至另有6元/箱,一箱6桶,也就是1元1包,已经跌到底了。”

价钱战伤及利润,也进一步削弱了产物的竞争力。李潮干坦言,1元1桶的酸辣粉,消费者都很难想象成本能低到什么水平,部门食用油甚至是二手的,这样的产物再廉价消费者也不会复购。

复购率偏低在阿宽的招股书中也有体现,无论是哪一年度,仅一次购置的用户量都占比最高,跨越80%,购置距离在6个月以上的用户,在活跃买家中也占比最高,同样跨越80%。

“*的低价纷歧定缔造*的效率,但一定造成差异水平的虚耗。”李潮干感伤道。

更本质的转变在于,随着餐饮行业内卷引发的价钱下探,以及传统速食的提质,新型利便速食定位的差异化变得不够显著,故而品类存在的合理性就受到了挑战。

在2023年财报中,美团绝不讳言地指出,谋划溢利虽然增添,但仍然受到了餐饮外卖以及美团收购营业客单价下滑的影响。

美团在财报中不止一次提到了“性价比”,这也意味着新型利便速食的价钱优势被削弱。尤其是自热暖锅,马上赢数据指出,2023年自热暖锅类目市场份额Top3的均价都在30元以上,30元以上价钱带产物的市场份额跨越44%。

再看传统速食,也就是利便面,在履历几十年生长并形成稳固竞争名目后,依然在产物上保持着与时俱进。

马上赢数据指出,2023年利便面市场单季度推出新品数目均在600以上,相比之下,酸辣粉、螺蛳粉、自热锅等新品类的新品SKU均仅有100多。

不外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,与2022年相比,2023年康师傅、统一企业和日清食物三大利便面巨头的总销售额削减了20亿元。

“人的味蕾是难以改变的,这注定了做产物创新是一件高风险的事,相比财力雄厚的老企业,新品牌创新风险更高。”李潮干示意。

消费者的偏幸亏发生转变,利便速食行业的创新和升级有了新的挑战。

03

一手抓品质,一手抓价钱

利便速食的历史由来已久,它最早泛起于日本,早期形态就是利便面、火腿肠、八宝粥等产物,直到近些年随着消艰辛的提高,作为消费升级代表的新式速食,如酸辣粉、螺蛳粉、自热锅等产物才登上主流市场。

本质上来看,利便速食是餐饮零售化的产物,餐饮卖的是服务,强调口味,零售卖的是产物,强调便捷。而利便速食则通过工业手段,将餐饮举行零售化刷新,亦可以看做是口味与便捷的折中选项,即牺牲了部门口味,换来了更大便捷度。

但已往这些年,以自嗨锅为代表的新兴品牌,更善于营销而非产物研发,尤其是当行业迅速增进,为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加大市场投入,以至于左支右绌,对口味做了太多“牺牲”。

好比自热暖锅中的米饭有不少是重组米,口感远不及电饭锅蒸煮的米饭。此外,自热暖锅中也有不少素菜,而素菜难以长保的问题由来已久,借工业化手段延伸保质期势必牺牲畜感。

家中囤有不少利便食物的小通便向观潮新消费(ID:Tidesight)吐槽道,这些利便食物一没营养,二又难吃,三还吃不饱,“我胃口算小的了,但每次都吃不饱,我家里的利便食物都是我媳妇公司发的,正常来说我们家*不会买。”

在做兰州拉面品类之前,李潮过问足过不少速食物类,酸辣粉、自热米饭、河南烩面、螺蛳粉等等,作为行业老炮,他透露产物上的操作门道许多,也由此区分出了中崎岖端。

“以自热米饭为例,正常价钱的菜包,至少会对食材做简朴的预处置,或者是给食材稍微正常点的部位,但低价产物里,素菜给的往往是菜根,土豆也纷歧定会削皮。”

尤其是当价钱战最先伸张,既想要销量又不舍利润的商家,势必会在成本端频频压榨,但低端产物的复购难题是肉眼可见的,也就导致了“销量低-利润薄-抠成本-销量低”的恶性循环。

“很内疚实验了这么多品类都没乐成。”李潮干感伤道,“不管是高端的照样低端的都无一破例,模拟过,也萌生过做好产物的初心,但都没有活下来。”

在复盘失败缘故原由后,李潮干总结道,“首先要在大品类里寻找子类目,大品类消费基本深挚;其次订价不能过低,*的廉价*缔造不了价值,有利润才气跑出来。”

固然,一切的方式论照样要植根于产物创新,只管创新存在风险,但不创新只模拟同样也难以存活。

事实上,近几年涌现的新品不在少数,好比魔芋面,魔芋由97%的水和3%的水溶性膳食纤维组成,险些没有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,且饱腹感强,承接低卡低糖的风潮,魔芋面及其他魔芋类产物增速迅猛。

李潮干还提到了麻六记,“麻六记走红和主播一定有关联,但不能否认它在产物上的创新。”

好比一样平常的酸辣粉很少加蔬菜,但麻六记在料包里加了芽菜,这也相符川渝人的饮食习惯;另外,麻六记用的是鲜粉,摒弃了其他品牌在红薯粉、木薯粉上的纠缠。

“消费者能吃出来红薯粉和木薯粉的区别吗?消费者只能吃出粗拙的感知。”李潮干说道。

在李潮干看来,利便速食的创新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系统性的工程,“单纯的研发并不难,更难的是若何举行规模化生产,不仅磨练工艺,更磨练产业链,螺蛳粉能走红,和柳州食物工业化的完善密不能分。”

如前所述,近两年利便速食历经大起大落,主要在于品类的差异化定位不够显著,口味不如餐饮外卖,价钱不如传统速食,加上疫情竣事更弱化了其竞争力。

在品类的夹缝中求取生计犹如走钢丝绳,需要时刻证实自身存在的合理性,更况且无论是外卖,照样利便面都是成熟品类,想跻身其中更是难上加难。

说到底,对利便速食而言,证实商业价值也无非就是提高性价比,口味上要向餐饮看齐,价钱上要向利便面靠拢,一手抓品质,一手砍价钱。

“资源能加速发展,但许多问题会被快速增进掩饰,走的慢一些才气在发展历程中解决问题。”